在中国做个编剧有多难?
创作本身难
优秀的创作者,需要清晰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语境,从现实出发,寻找所对应的类型;然后从类型出发,提炼、概括和升华现实,在故事里找到人生的比喻、未知的可能。从文学创作本身来讲就是难的。再加上审查和市场的要求,可以说难上加难。
说改就改难
不谈普通的编剧,即使是国内一线编剧,也免不了遭遇屈从于导演、资方、制片,对剧本进行大量修改的命运。《绣春刀》的编剧陈舒就透露,《绣春刀》已经是她写过的还原度最高的一部电影,大约保留了70%,其他的剧本作品只保留到30%、40%。
讨薪要钱难
举个贾樟柯导演的例子吧。当年贾导在电影学院文学系上学的时候,做过一段时间抢手,给影视剧写剧本。有一次,他写完一部30集的电视剧去交稿,老板说,小贾,这儿有一扎新款的马克杯,你拿去吧。小贾拎着马克杯回了北电宿舍,过了半个月,还是没收到稿费,就又去找人家,老板说,马克杯不是已经给你了吗。
学习先进经验难
在电影、电视剧产业发达的好莱坞也曾经历演员“天价片酬”的漫长时期。为了抑制明星的漫天要价,美国派拉蒙公司更是直接中断了与汤姆·克鲁斯14年的合作。
而在韩国为了限制大牌艺人漫天要价,业内也曾一度制定出了“出场费标准”。
但国内的演艺文化一直是“有角儿才有戏”,这种传统从京剧的时代就传了下来。但影视剧和京剧的区别是,京剧的本子大都是古时传下来的经典剧本,都是极为出色的文学作品,所以好剧本这一前提已经具备。可是如今的影视圈确往往是空心化的,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好的剧本,也正因为没有好的剧本才总是改编西游记,复制大IP。问题来了,中国真的没有好编剧吗?想必不是。原因恐怕还在影视投资的急功近利。
市场为王难
“人保戏”和“戏保人”。一部好的影视作品,演员和剧本两者缺一不可。但现在剧本是次要,大牌演员,大IP,宣发资源、投放渠道才是重要的。在这样的环境里面,剧本不再是赚钱的关键。所以才会出现烂片横行。
事实上,只要有出色的剧本,没有IP没有明星也能火,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《白夜追凶》。